网络知识分享

OSI七层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OSI七层协议模型主要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物理层:
定义了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速率。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传输比特流(即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转换为10,也就是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
· 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数据以什么格式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还提供了错误纠正和检测的功能,以确保数据可靠性
· 网络层:
这一层主要是为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两台工作站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
· 传输层:
定义了传输协议以及传输所使用的端口: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但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高的数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相比恰恰相反,传输效率高,但可靠性低。主要是将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
· 会话层:
通过传输层(传输端口和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信道,呈现在系统间就是接收和创建会话请求(设备之间的认识离不开IP地址、MAC地址或主机名)
· 表示层:
能够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读取,
·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和应用程序接口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应用层也向表示层发出请求,应用层存在于开放系统的最高层,其作用是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实现相互通信,并完成业务处理。

五层体系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五层体系结构包含: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 应用层:
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如: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文件传输的FTP、DNS、SNMP等
· 传输层:
主要是为两台主机之间的进程的通信提供服务。由于一个主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为传输层有包含了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禁止可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
分用:就是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给应用层中对应的进程
· 网络层:
1>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封装成组或者包进行传输。
2> 选中合适的路由,使原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对应的主机。
协议:IP、ICMP、IGMP、ARP、RARP
·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常简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也就是说,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是直接传送的(点对点),这时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
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帧中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典型的帧长是几百字节到一千多字节。
注:”透明”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数据链路层透明传送数据”表示无力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够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因此,对所传送的数据来说,这些数据就“看不见”数据链路层。或者说,数据链路层对这些数据来说是透明的。
(1)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在收到一个帧后,就可从中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2)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能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以免继续传送下去白白浪费网络资源。如需改正错误,就由运输层的TCP协议来完成。
· 物理层:
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同名低传送比特流。

交换机Vlan的三种模式

1